前言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出:科学教育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进行,利用身边的事物与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
①
好多的蜻蜓!
由于天气变化,这段时间不时有蜻蜓飞进幼儿园徘徊,操场上、跑道上、草丛中……户外活动区域俨然变成了蜻蜓的乐园。太阳班的孩子们每到户外活动时间看到蜻蜓都很兴奋:“快看,好多蜻蜓!”、“蜻蜓飞来了!”……孩子们对小小的蜻蜓的充满了好奇!本着兴趣为师的原则,太阳班的老师们于是和孩子们一起商量,决定开展关于蜻蜓的小主题探究活动。
②
蜻蜓是什么样的?
孩子们对蜻蜓充满了无限好奇,在确定活动后就提出了很多有趣的问题:
宁逸(4岁):“蜻蜓吃什么呢?”
敏瀚(5岁半):“他们小时候是什么样子的?”
浩浩(5岁):“他们为什么可以飞起来?”
大为(3岁):“蜻蜓会咬人吗?”
妍妍(5岁半):“蜻蜓要睡觉吗?”
…………………………
为了解开心中的小疑问,孩子们与老师商量一起查阅相关资料,还利用餐前时间观看了蜻蜓视频小百科,在这师幼互动、幼幼互动中,各种疑问得到了一一解答,既了解了蜻蜓的身体结构、具体种类、生活习性等等,也为接下去的探究活动积累了丰富的知识经验。
关于蜻蜓,根据孩子们的兴趣,老师们还创设了丰富的环境,孩子们在混龄环境中不断探究,不断地内化关于蜻蜓的各种知识。
③
蜻蜓我知道!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个老师,孩子在课堂中的问题带回家中与父母分享、共同寻找答案,不仅有利于孩子知识量的扩展,更有利于促进亲子的紧密联系。
对于蜻蜓,园内的探究似乎还不能满足孩子们的好奇,孩子们还在家中与爸爸妈妈一起进一步地探究了蜻蜓的奥秘,并且带来班上与伙伴老师一起分享呢!
分享小记:
格格(4岁半):“我知道蜻蜓喜欢吃蚊子、苍蝇、小飞蛾、还有很多害虫!”
昕蔚(4岁):“蜻蜓小时候是在水里长大的,它们小时候非常小,后来才慢慢长大的。”
妍妍(5岁半):“我看到蜻蜓的翅膀又薄又轻,像蜘蛛网一样,它通过很快的抖动来起飞,和小鸟一样。”
筱涵(5岁):“我和妈妈一起查了,蜻蜓有很多种,有一种叫豆娘,它很小,豆娘的翅膀是合起来的(休息的时候),其他蜻蜓的翅膀是展开的。”
④
一起找蜻蜓!
了解了蜻蜓后,孩子们对于蜻蜓更多了一分爱护之心,想更多地亲近小蜻蜓。看!棋棋(3岁半):“我想用望远镜找一下蜻蜓在哪里。”
诗诗(3岁半):“我在地上看到了一个蜻蜓。”
雯雯(3岁半):“蜻蜓是不是累了?”
妍妍(5岁):“嘘……它是在休息,你们别吵它了,把它放回去吧。”
(全部捂嘴笑着轻轻放到地上就离开了)
⑤
一起做“蜻蜓”!
和蜻蜓有了这么多亲密接触后,孩子们决定通过自己的方式来记录蜻蜓,在家里、在幼儿园,和爸爸妈妈,和小伙伴,画一画、折一折,贴一贴,好多的“蜻蜓”来啦!
宁逸(4岁):看!我和爸爸折了纸“蜻蜓”!
哥哥姐姐们有玩过竹蜻蜓的经验,于是带着弟弟妹妹一起动手制作“蜻蜓”,户外活动时来到户外,一起“放飞”了自己的“蜻蜓”!好开心呢!
哇塞,我的“竹蜻蜓”飞起来啦!
⑥
蜻蜓真有趣!
为帮助孩子们对蜻蜓的观察更细致全面,巩固已有经验,老师们在科学区投放了蜻蜓嵌板、蜻蜓标本、蜻蜓纸张练习等,孩子们在自主、自由操作探索中和蜻蜓有了更亲密的接触!
结语
兴趣是孩子最好的老师,教师要善于观察幼儿、发现幼儿生活中的真实需要与兴奋点,在追随幼儿的兴奋点,生成教育活动内容时,对幼儿的问题、需要,给予及时的应答与支持,这样,才能为幼儿创造一个有利于幼儿主动探究,积极成长的环境,为幼儿的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探究无止境,在混龄互动中,孩子们对蜻蜓,或是昆虫的探究还会继续,我们能做的,就是陪孩子们继续探究生命和自然的奥秘!
(文字与素材:陈文娣许萍英 谢思静 马静 )
评论
还能输入140字
用户评论
经过核实,本空间由于存在敏感词或非法违规信息或不安全代码或被其他用户举报,
已被管理员(或客服)锁定。
本空间现无法正常访问,也无法进行任何操作。
如需解锁请联系当地教育技术部门,由当地教育技术部门联系锁定人处理。
当前机构空间已被管理员(或客服)封锁。
目前机构空间无法正常访问,也无法进行任何操作。
如需重新开放,请联系当地教育技术部门,由当地教育技术部门联系管理员(或客服)处理。